
1. 生产萤光棒
无论是塑胶萤光棒还是能重复使用的LED灯应援棒,在大量生产过程中会消耗能源,同时释放大量有毒气体和二氧化碳。塑胶萤光棒的外部是聚乙烯材质,含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丶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有毒物质,对人体有害之馀亦会加快地球暖化。

2. 不能回收
而中秋佳节最常见的萤光棒,在大型演唱会中都曾广泛使用。它们属於化学废物,塑胶亦不易分解。根据环境保护署的香港固体废物监察报告,化学废物是指任何程序或活动进行时所产生的物质含有化学品,而其状态丶数量或浓度会为环境带来污染或危害健康。而且,绿色力量高级保育经理吕德恒指出,萤光棒难以回收,当中工序成本高,回收过程亦危险和困难。
绿色力量《中秋节消费及庆祝习惯》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全港家庭丢弃近4000万支萤光棒,回收过程处理不当的话,当中的有毒化学物会污染土壤和水源。萤光棒程序回收十分复杂和耗时,亦会制造「额外」的污染物,包括即弃胶手套丶承载过化学液体胶杯盒丶化学液体,非常危险的玻璃碎,和需要用大量的食水冲洗管内残馀的萤光剂 ,实在是未能符合环保及经济效益。
3. 众所周知的堆填区问题
政府 — 环境局局长黄锦星指出:「现时三个堆填区将陆续填满 ,扩建问题不能议而不决,让废物问题成为本港危机 。」
香港的 3个堆填区,将军澳丶打鼓岭及屯门,估计将於2019年相继饱和,因此政府才会极力推动 ‘三堆一炉’ 政策,向立法会申请90亿元大幅扩建三个堆填区,同时於石鼓洲兴建焚化炉,造价为182亿元。不尝试着手解决根源问题,而是不停扩建,实在是治标不治本。根据绿色和平的专题报导,在大量塑胶垃圾之中,只有9%成功回收,12%被焚化,有接近八成会被送到垃圾场丶堆填区或飘流到海洋等自然环境。研究指出,若现时的即弃塑胶文化持续,直到2050年,塑胶制品数量将会增加半成,即约120亿吨。
4. 污染海洋
近年来的大型活动,演出者和观众的互动越来越紧密和重要,产生了很多不同形式的萤光棒和发光产品来增加现场气氛。但这一些短暂的快乐,都让我们的地球承担了不必要的负荷,数以万吨计的一次性发光电子产品和塑胶垃圾被送到堆填区。 所以,使用这个环保应用程式能减少这些不必要的垃圾,同时让现场的气氛更加炽热和多元化,更可为主办单位带来崭新的商机和提升社会责任的形象,为绿色环保出一分力。
环保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见成果,从教育到源头减废,防止废物产生,都需要每一位的亲身支持和行动,你的一小步,每个人的一小步,就已经可以改变很多,减少生产商制造大量萤光棒和垃圾,破坏环境。

